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聯合公園Linkin Park & 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 Remix混音





威拉德‧克里斯托弗,威爾史密斯,出生1968 年9月25日,是一名美國演員,同時也是嘻哈歌手。他曾獲奧斯卡獎和金球獎提名,在音樂方面也拿下多座葛萊美獎。他是少數在美國三大主要娛樂媒體—電影、電視和音樂方面同時獲得成功的藝人。




聯合公園是一組來自美國加州的搖滾樂團,也被認為是新金屬最成功的樂團。聯合公園在2000年以首張專輯《混合理論》在主流音樂市場上獲得成功,該專輯銷售量超過2,400萬張,樂團接下來發行的《天空之城—美特拉》專輯也取得成功,在2003年的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上排名第一

發跡地: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阿古拉山
樂團成員: 查斯特·班寧頓, 麥克·篠田, 喬瑟夫·漢恩, 馬克·韋克菲爾德, 戴夫·法雷爾
獲獎紀錄: MTV音樂錄影帶大獎最佳搖滾音樂錄影帶, MTV音樂錄影帶大獎最佳人氣獎

7 意見:

  1. 成功大學吳素貞:
    2.長頸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Tango-nosources.svg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0月7日)
    請協助添加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Applications-office.svg
    本條目正在由條目協作計劃進行協作完善。
    若您熟悉來源語言和條目內容,歡迎報名並參與協作擴充條目,或參與討論了解協作進度。請遵守協作須知,以及維基百科關於版權、翻譯、編輯摘要等方針指引。
    長頸鹿屬
    Chewing On Trees (190911895).jpeg
    保護狀況

    瀕危(IUCN 3.1)[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長頸鹿科 Giraffidae
    屬: 長頸鹿屬 Giraffa
    Brünnich, 1771
    模式種
    努比亞長頸鹿
    Giraffa camelopardalis
    (Linnaeus, 1758)


    南非長頸鹿 G. giraffa
    馬賽長頸鹿 G. tippelskirchi
    網紋長頸鹿 G. reticulata
    努比亞長頸鹿 G. camelopardalis

    Giraffa distribution.svg

    長頸鹿屬(學名:Giraffe)[2]是一屬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共有四個物種,是現存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一般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公尺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

    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霍加狓兩種動物。[2]

    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利亞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諸蕃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3]明朝永樂十二年(1414),時值鄭和第四次出海,榜葛次國(今孟加拉)使臣將一隻長頸鹿進貢給明成祖,以「麒麟」為名,據說乃東非土語中的長頸鹿名稱giri之音譯[4][5];在中國傳說中,麒麟為祥瑞之獸,明成祖便將其視為祥瑞之兆,命人撰文並繪圖記錄,以此標榜自己施政的偉大。存世的圖像記錄僅有傳沈度所繪的《麒麟圖》。[5]該典故流傳甚廣。長頸鹿在日語及韓語中的名稱皆源於麒麟(日語:キリン)[6],在閩南話中也稱為「麒麟鹿」。
    目錄

    1 分類
    2 繁殖
    3 習性
    4 起源
    5 演化
    6 易危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回覆刪除
  2. 成功大學吳素貞:
    3.分類

    在過去,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布範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但最新研究顯示,長頸鹿可分為四種,並且在野外並不相互交配,彼此之間已有一百萬到兩百萬年的生殖隔離史。[7]四種長頸鹿分別為:

    南非長頸鹿(Giraffa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布:南非、納米比亞、波札那、尚比亞、莫三比克。
    亞種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G.g.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布:安哥拉、尚比亞。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iraffa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布: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亞種尚比亞長頸鹿(G.t. thornicrofti):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布:尚比亞。
    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利亞長頸鹿( Giraffa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分布: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利亞。[8]
    努比亞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布: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亞種科爾多凡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布:蘇丹西部、西南部。
    亞種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淺黃色斑點。分布:查德。
    亞種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分布: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清代陳璋根據明代沈度的《瑞應麒麟圖》臨摹而成的《榜葛剌進麒麟圖》,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該圖描繪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刺(今孟加拉)使臣向明成祖進貢長頸鹿的場景。[9]

    有些資料上把科爾多凡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並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德蘭士瓦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並為一個亞種。

    成年長頸鹿體長4到5公尺,高達5到6公尺,其中雄性高於雌性。成年雄性平均重達1192公斤,而成年雌性則平均重達830公斤。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
    長頸鹿屬的種和亞種 單物種分類法 四物種分類法 八物種分類法 描述 圖片
    長頸鹿(G. camelopardalis) 北部長頸鹿(G. camelopardalis) 科爾多凡長頸鹿(G. antiquorum) 科爾多凡長頸鹿(G. c. antiquorum)分布於查德南部,中非共和國,喀麥隆北部以及剛果(金)東北部。之前喀麥隆的種群錯誤地包括了西非長頸鹿(G. c. peralta)。與努比亞長頸鹿相比,科爾多凡長頸鹿有更小也更不規則的斑點圖案,它的斑覆蓋肘關節以下以及腿的內側區域。雄性個體的頭部中央會長有一個腫塊。人們相信大約有兩千隻科爾多凡長頸鹿生活在野外,但是科爾多凡長頸鹿和西非長頸鹿在動物園中的數量有相當大的混淆,在2007年所有之前宣稱的生存於歐洲動物園中的西非長頸鹿被證明實際上都是科爾多凡長頸鹿(G. c. peralta),隨著這一修正,生活在動物園中的科爾多凡長頸鹿數量達到了大約65隻。而之前的亞種剛果長頸鹿則被認為是科爾多凡長頸鹿的一部分。
    努比亞長頸鹿(G. camelopardalis)包括羅氏長頸鹿,也被稱作巴林戈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 努比亞長頸鹿 (G. c. camelopardalis)分布於蘇丹東部,衣索比亞西南部,以及肯亞和烏干達。努比亞長頸鹿的栗色斑點有著被白線包圍的清晰邊界,同時身體下方缺少斑點,雄性個體頭部中央的腫塊尤為發達。人們認為大約有2150隻個體生活在野外,其中大約1500隻屬於羅氏生態型,隨著羅氏長頸鹿併入努比亞長頸鹿亞種,使得努比亞長頸鹿在動物園中相當常見,但是其最初的表型仍然十分稀有,其中一小群生活在阿聯的艾恩野生動物園,03年為14隻。

    羅氏長頸鹿 (G. c. rothschildi)可能是努比亞長頸鹿的一個生態型,它們的分布範圍包括一部分肯亞和烏干達,並不確定的它們是否也生活在蘇丹南部。羅氏長頸鹿的大塊深色斑點通常有著完整邊界,也可能有鋒利的邊緣,深色斑點也會有淡色的輻射線或者條痕,這些斑點長在肘關節以下時並不常見,而且完全不會到達蹄部。這一生態型可能會長出五個」角「。人們相信大約有1500隻羅氏長頸鹿生活在野外,並且有450隻生活在動物園。依據大約於2016年九月進行的基因分析,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 (G. c. camelopardalis)是同種的。

    西非長頸鹿(G. peralta),也被稱作尼日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 西非長頸鹿(G. c. peralta)是尼日西南部的特有種。它們的毛色比其他亞種更淺,紅色裂片狀的斑點可以長到肘關節以下。西非長頸鹿的角比起其它亞種更為豎直,雄性頭部中央有一個較大的腫塊。這一亞種是長頸鹿屬內最為瀕危的亞種,僅有大約400隻生活在野外。之前分布於喀麥隆的長頸鹿被認為屬於西非長頸鹿但實際上是科爾多凡長頸鹿(G. c. antiquorum)。這一錯誤也導致對於動物園中長頸鹿的一些混亂認知,但是在2007年已經確定所有在歐洲動物園的西非長頸鹿(G. c. peralta)均為科爾多凡長頸鹿(G. c. antiquorum)。2007年同樣的研究也發現比起科爾多凡長頸鹿,西非長頸鹿與羅氏長頸鹿的關係更近,它們的祖先可能隨著撒哈拉沙漠的擴大逐漸從東非遷徙到北非它們現在的棲息地。而查德湖則成了在全新世(公元前5000年以前)分隔科爾多凡長頸鹿和西非長頸鹿的屏障。
    網紋長頸鹿 (G. reticulata), 又稱作索馬利亞長頸鹿 網紋長頸鹿G. c. reticulata分布於肯亞東北部,衣索比亞南部以及索馬利亞,它有獨特的紅棕色多邊形斑點,並由網狀的細白線分割開來。它們的斑點有時會長在肘關節以下,雄性頭部中央長有腫塊。據估計有8660隻網紋長頸鹿生活在野外,根據國際物種信息系統的記錄,超過450隻網紋長頸鹿生活在動物園中。
    南部長頸鹿 (G. giraffa) 安哥拉長頸鹿(G. angolensis),也被稱作納米比亞長頸鹿 安哥拉長頸鹿(G. c. angolensis)生活在納米比亞北部,尚比亞西南部,波札那以及辛巴威西部。2009年的一項基因分析認為奈米布沙漠北部和埃托沙國家公園的安哥拉長頸鹿種群應形成一個獨立的亞種。安哥拉長頸鹿的大塊棕色斑點有著鋸齒狀或幾何狀的邊緣,它們的斑點遍布腿部但是沒有達到臉部以上,而頸部和臀部的斑點相對較小,同樣它們也有白色的耳部斑點。據估計大約有13000隻生活在野外另外有20隻生活在動物園中。
    南非長頸鹿(G. giraffa),也被稱作好望角長頸鹿 南非長頸鹿(G. c. giraffa)分布於南非北部,波札那南部,辛巴威南部以及莫三比克西南部。在茶色的底色之上,南非長頸鹿的深色斑點有時會呈現圓形,延伸到腿上後斑點會變小,雄性頭部的腫塊也相對較小。估計最多有31500隻生活在野外並有45隻生活在動物園。
    馬賽長頸鹿(G. tippelskirchi) 馬賽長頸鹿(G. tippelskirchi),也被稱作吉力馬札羅長頸鹿 馬賽長頸鹿(G. c. tippelskirchi)分布於肯亞中部和南部以及坦尚尼亞。它們延伸到蹄部的斑點非常獨特,呈不規則的鋸齒狀或星狀。雄性頭部中央通常長有腫塊。總共有32550隻馬賽長頸鹿生活在野外並且有大約100隻生活在動物園中。
    索氏長頸鹿("G. thornicrofti", 以哈里·斯科特·索尼克羅夫特命名),也被稱作盧安瓜長頸鹿或羅得西亞長頸鹿 索氏長頸鹿(G. c. thornicrofti) 僅僅生活在尚比亞東部的盧安瓜河谷區域,它們的斑點呈鋸齒或星狀,有時會長滿整個腿部,雄性個體的頭上沒有腫塊。不超過550隻索氏長頸鹿生活在野外,且沒有一隻生活在動物園中。

    長頸鹿高達5公尺多,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的蹄直徑和餐盤一樣大,心臟有2/3公尺寬,肺的容量達50升左右,由於長頸鹿的頸部很高,因此當牠們低下頭時,耳朵後方的辧膜會調節血壓,防止血壓過高,長頸鹿靈活的舌頭長達50公分,舌頭上黏呼呼的口水有時也會滴出來,但口水能防止舌頭在取食刺槐(一種布滿1-2毫米尖刺的樹冠叢植物)時受傷,舌頭和嘴唇上還有一層堅韌的角質隆概能防止被刺槐刺傷。雖然長頸鹿的頸子非常長,但其頸骨和人類一樣都只有七個。[2]

    回覆刪除
  3. 成功大學吳素貞:
    4.繁殖
    納米比亞埃托莎國家公園正在交配的安哥拉長頸鹿

    雄性長頸鹿會通過品嘗母鹿的尿液來判斷母鹿的發情狀態。這種行為是一個稱為裂唇嗅反應(Flehmen response)的過程的一步。長頸鹿的孕期為14到15個月,產一胎。母鹿站立生產;羊膜破裂,幼鹿落地而生。幼鹿約1.8公尺高。出生後數小時幼鹿即可奔跑,並與其他已經出生數周的小鹿毫無區別。然而出生的前兩周幼鹿多數時候伏在地上靜臥,受母鹿的庇護。雖然成年長頸鹿的天敵只有獅子,而且個頭碩大不懼其牠食肉動物的侵襲,但幼鹿卻會遭受獅子、豹和鬣狗的攻擊。長頸鹿的花紋被認為有偽裝功能。只有大約25—50%的幼鹿能存活至成年。在野外長頸鹿的壽命為20—25年,動物園裡的長頸鹿能活28年。

    回覆刪除
  4. 成功大學吳素貞:
    5.習性

    在野外,長頸鹿以樹葉為食,尤喜含羞草屬的樹葉;但其實它也完全能以食用其他種類的樹葉為生。一頭長頸鹿每天能攝入63公斤的樹葉和嫩枝。
    長頸鹿的飲水姿勢。在埃托沙國家公園的安哥拉公長頸鹿在飲水。

    長頸鹿行走的步態悠閒。行走時一側的前後肢向前挪動而另一側的前後肢著地。這是大型四足動物常用的運動方式,比如大象亦採用此方式挪步行走。但是長頸鹿遇到敵害攻擊的時候則能以60公里的時速進行短距離奔跑,奔跑姿勢很笨拙,前後肢交替著地。長頸鹿的心臟過小,使得它不能做長距離奔跑。

    當受到威脅時,長頸鹿的防禦方法是用蹄子猛踢敵害,踢一下足以使獅子的頭骨踢碎或者肋骨粉碎。

    長頸鹿每天的睡眠時間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最短的。一般認為只有20分鐘到兩小時之間。它能夠睜著眼睛睡覺。

    長頸鹿用長達50公分的舌頭來清理面部的小蟲子。長頸鹿的舌頭不怕荊棘,能自如地進食多刺的葉子。在南非的長頸鹿偏好金合歡屬(Acacia)的植物,尤其是Acacia erioloba這種植物,其舌頭甚至能抵禦這種植物的毒刺。

    大多數人因受某些電視台及科普讀物的誤導而認為長頸鹿是啞巴。研究表明長頸鹿之間可以通過人耳聽不到的次聲波來進行非常複雜的交流,但這並不證明長頸鹿所有的叫聲不能被人耳聽到,實際上人類能聽到長頸鹿的叫聲。[2]

    回覆刪除
  5. 成功大學吳素貞:
    6.起源

    根據化石記錄,長頸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的鹿科動物分化而來。最早的長頸鹿科化石是Climacoceras和Canthumeryx。後來演化出古麟,一種中新世早期長有短角、短脖子的長頸鹿祖先。到中新世晚期古麟進化為薩摩獸。在上新世,薩摩獸分化為兩支,一支是霍加狓,另一支是最早的現代長頸鹿。霍加狓是長頸鹿科僅存的兩種動物之一,其相貌基本上反映了中新世長頸鹿類動物的樣子。
    霍加狓

    長頸鹿類動物進化上還有一支,稱為西瓦鹿,是一種長有四支角的體態粗壯的動物,現已滅絕。在蘇美文化遺址里曾發現了的一些動物的青銅像,酷似西瓦鹿。這說明西瓦鹿很可能在中東一直殘存至數千年前。


    長頸鹿的地史譜系如下:

    全新世
    Giraffa camelopardalis
    Okapia johnstoni
    更新世
    Giraffa camelopardalis
    Giraffa jumae
    Giraffa gracilis
    Giraffa sivalensis
    Okapia stillei
    Sivatherium giganteum
    Sivatherium maurusium
    上新世
    Giraffa attica
    Giraffa punjabiensis
    Giraffa priscilla
    Samotherium boissieri
    Samotherium sp.

    中新世
    晚中新世
    Amotherium africanum
    Samotherium sp.
    Palaeotragus germaini
    Palaeotragus primaevus
    中中新世
    Palaeotragus primaevus
    早中新世
    Prolibytherium magnieri

    漸新世
    Eumeryx sp.

    回覆刪除
  6. 成功大學吳素貞:
    7.演化

    毫無疑問,長頸鹿的脖子和腿按比例都比其他有蹄動物長。目前還不能確定的是長頸鹿的脖子和腿為什麼這麼長,但可以通過觀察現存長頸鹿的行為來推測為什麼它們會長那麼長的脖子。

    長脖子的確可以讓長頸鹿吃到樹冠上的葉子。然而雌性長頸鹿比雄性矮,往往吃低處的樹葉,所以很難說長脖子僅僅是為了吃方面的原因。此外,長脖子會給長頸鹿飲水造成相當的困難。長頸鹿占據的生態棲位只有非洲象一個競爭物種,所以並沒有天擇壓力來迫使長頸鹿在這麼長時間裡保持長頸的狀態。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長頸鹿在進化的初期非洲存在其他體態高大的有蹄動物競爭者,而這些有蹄動物現在已經滅絕。長頸鹿的脖子就是與這些大型有蹄動物競爭中變長的。今天的長頸是遠古競爭的遺留。

    長頸鹿的前肢也很長。這些長腿可以使長頸鹿快速奔跑,並用來禦敵。尚不清楚的是,是否長腿與長腳並用在抵禦獅子的襲擊方面有優勢。

    最後,人們觀察到,雄長頸鹿還使用長脖子來戰鬥。長頸鹿有顯著的兩性異形的特徵。雌性比雄性的脖子更短小。雌性的脖子到了十歲時候就停止生長了,而雄性的脖子則可以維持生長達二十年以上。雄性之間用脖子搏鬥。搏鬥結果可以是致命的,但很少會到這種地步。脖子越長,頭越重,搏擊的時候力量也越強。搏鬥能力越強的雄長頸鹿越容易獲得與雌長頸鹿交配的機會。從性選擇的角度看長頸鹿的脖子也是雄性為雌性競爭的結果。[10]
    易危
    2016年12月8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長頸鹿調至「易危」級別[11],從之前的「無危」連跳兩級。數據顯示,該物種的野生數量從 1985 年的十六萬左右驟減到 2015 年的不足十萬,減少了大約 40%。

    回覆刪除